很多买过保险的人可能都知道有个「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保险业务员在推广保险产品的过程中,通常都会祭出这个“圣图”来,给你讲“四大账户”。
什么是「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呢?网上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样的:
【标准普尔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专门提供有关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管理、指数编制、资金规划分析研究、资料处理和价值评估等重要资讯。成立一百四十多年以来,标准普尔一直扮演着市场领导者的专业角色,其所提供的各项参考指标,更是广大资金规划者进行重要资金规划和财务决策时的专业凭据和信心保证。
标准普尔曾调研全球十万个资产稳健增长的家庭,分析总结出他们的家庭理财方式,从而得到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此图被公认为最合理稳健的家庭资产分配方式。
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把家庭资产分成四个账户,这四个账户作用不同,所以资金的资金规划渠道也各不相同。只有拥有这四个账户,并且按照固定合理的比例进行分配才能保证家庭资产长期、持续、稳健的增长。】
按照这个说法,「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是非常权威的了,但此图曾遭到打假:没有找到标准普尔相关的研究报告(不管是中文的还是英文原版的),也没有找到标准普尔发布这个报告的任何讯息。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的推测:所谓的「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根本就是杜撰出来的呢?当然是不是杜撰的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东西本身管用吗?
我们来看看它的具体内容。

上图就是网上流传最广的「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不同的版本只是样子看起来不一样,内容基本都是一致的。根据这个图,“四大账户”就出来了:
要花的钱,用于短期消费,占比10%;
保命的钱,用于保险保障,占比20%;
生钱的钱,重在获得高收益,占比30%;
保障资金安全的钱,重在安全、稳定和长期性,占比40%。
这个图显然是有问题的。
什么叫资产?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很明显:四大账户中的前两个账户,“要花的钱”是应急支出,“保命的钱”是风险管理支出,都是支出项,都不能算作资产。
因此「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的名称和其内容是对不上的(标准普尔这样的机构显然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才对,难道是翻译不到位?),有聪明的人就把名字改成了「标准普尔家庭理财象限图」,这样倒还说得过去。
我们不用纠结此图当中四大账户的配置比例到底合不合适,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没人会傻傻的按照这个比例来配置,但这种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另外,此图只给了比例,基数呢?没有说明基数,就等于啥都没说。很多保险从业人员就顺势偷换概念(可能是不懂,可能是故意的),在比例之前加上“家庭收入”作为基数,即是:
要花的钱,用于短期消费,占家庭收入的10%;
保命的钱,用于保险保障,占家庭收入的20%;
生钱的钱,重在获得高收益,占家庭收入的30%;
保障资金安全的钱,重在安全、稳定和长期性,占家庭收入的40%。
这就有大问题了。
稍微有点智商的人都知道,这根本不可能。因为这样的分配方式,完全没有考虑我们的日常开支、房贷车贷等,难道我们要不吃不喝辟谷做神仙么?
所以,如果有人这样跟你讲四大账户,那你可以直接跟ta说再见了。
我认为,正确的说法是把“家庭收入”改成“家庭结余” ,即是:
要花的钱,用于短期消费,占家庭结余的10%;
保命的钱,用于保险保障,占家庭结余的20%;
生钱的钱,重在获得高收益,占家庭结余的30%;
保障资金安全的钱,重在安全、稳定和长期性,占家庭结余的40%。
这样才相对科学合理。举个简单的栗子:假设我现在家庭年收入20万,各种日常开支加上房贷车贷需要10万,那么按照上述的比例(实际比例因人而异,此处只是简单举例说明),我的配置应该是这样的:
要花的钱,用于短期消费,1万;
保命的钱,用于保险保障,2万;
生钱的钱,重在获得高收益,3万;
保障资金安全的钱,重在安全、稳定和长期性,4万。
理财规划必定不是机械的照搬某个理论。每个家庭的情况或多或少都有差别,收支不同、负债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对未来的预期不同等等都会导致规划不同,盲目照搬必定不可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才是正理。
同样的道理,理财规划的基础——风险管理规划必定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做保险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家庭状况,认清自己的需求,才能避免被铺天盖地的营销广告和花样百出的话术迷惑裹挟。在做出投保决定前,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独立思考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这才是明智之举。
相关推荐
为什么需要智能家居(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智能家居)

新房为什么冷(新房为何冷清?)

为什么做官网(企业为什么要建网站?)

为什么乌龟会得白眼病(新手避坑养龟知识)

猫薄荷为什么让猫这么上头(猫薄荷凭什么让高冷的猫神魂颠倒?)
